一邊是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一邊是微軟等著名企業因招不到合適的大學生轉而到專科生中尋找人才。在近日舉行的微軟IT課程“校園之星”決賽上,客串評審的企業老總們直言不諱地指出,當前高校在培養人才上的弊病:專業課程設置與用人單位不相適應、學生“實踐與打工不分”。
此次,共有全國67所專科院校的3188名計算機專業學生參加微軟“校園之星”大賽。最終獲獎的冠軍組成員將免費前往微軟美國總部參觀學習;亞軍、季軍組成員直接進入“微軟實習生計劃”,前往微軟中國公司實習;第四至第八名參賽組成員也將被推薦進入微軟戰略聯盟企業中實習。
據介紹,微軟從前年開始啟動中國實習生計劃,第一年全國有10名專科生成為微軟實習生,最后有1名實習生被成功錄用,這在微軟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截至目前,微軟已經錄取了約20位專科學歷的中國員工。現在,在微軟中國研發總部的200多名開發團隊中,有畢業于各個名牌大學的博士、碩士,而表現最棒的一名程序員只有中專學歷。記者注意到,被錄取的專科學歷實習生都曾參加過微軟自主開發的針對在校生的IT課程培訓。
“大學的課程設置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差距非常大。大學生到企業后大約要半年至1年時間的培訓才能適應企業需求,這對企業來說用人成本太高。”微軟伙伴ATA公司負責人王林說,他是1980年上的大學,當他看到2003年的大學專業教材居然仍延用他23年前的課本時,大吃一驚。
其次,王林指出,現在高校都實行學分制,學生上完一門,再學一門。課程之間不講究融會貫通,很多大一學的內容到大三已經忘記,這也是很多學生到企業后需要半年至一年時間培養期的重要原因。
微創上海公司總經理徐欣則指出,現在很多大學生的簡歷“社會實踐”一欄很豐富,但在他們企業看來,這些只是學生的打工經驗而并非專業實踐經歷。他們的社會實踐無法用到在大學學習的理論知識。“高校應該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在這一環節中,要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生的畢業論文也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完成。”